各部门、各单位:
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是高校发展的一体两翼,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科研以前沿成果、创新方法和实践案例创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学则通过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国家输送人才,师生互动亦为科研提供灵感。二者深度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充分发挥我校科研优势,实现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科教协同发展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育人为本原则
将人才培养作为科研服务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问题导向原则
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解决教学难点,提升教学效果。鼓励教师从教学问题中凝练科研课题,通过科研探索寻求解决方案,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
(三)协同创新原则
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校与外部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
(四)分类推进原则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科研成果类型,制定差异化的转化策略和路径,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提高科研反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基本思路
以内在驱动力为根本、条件保障为支撑,构建“全链条贯通、多维度协同”的科研服务教学生态体系。以科研成果创新教学内容,持续更新教学知识体系;以科研方法为思维导向,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理论建模等科研范式融入教学全过程,改善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以科研项目为实践载体,通过课题、共建平台,实现项目与课程实践、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的深度衔接,构建 “学研创用” 一体化育人路径;以师资建设为核心动能,通过培育培训、校企共育、激励赋能,打造兼具科研攻坚能力与教学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为教学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四、主要目标
通过系统化推进、精准化施策,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深度转化与高效赋能,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科教协同育人新范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科核心竞争力。具体目标如下:
(一)创新教学内容
建立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动态融合机制,推动最新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融入课程,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显著提升课程理论水平与实践应用价值。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中的案例、数据、结论和技术等引入教材和课件,丰富教学素材;支持体现最新科研成果的特色课程建设;征集高质量课程教学案例,纳入校级教学案例库;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
推广基于科研项目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思维;通过模拟科研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度和学习体验。
(三)强化实践教学
依托科研平台和教师科研项目,构建“基础实验 - 科研实践 - 创新探索”三级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教师以科研项目孵化学生研究课题,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践、课程论文写作、本科毕业设计等科研活动;设立本科生科研实践课题,培育双创学科竞赛项目;激励教师吸纳学生参加纵向或横向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得到训练,实现科研项目与实践教学的精准对接。
五、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的途径
(一)开设专题讲座
邀请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为学生开设科研前沿讲座,介绍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将讲座纳入课程体系,设置相应学分或素质拓展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支持教师以科研项目、开放实验项目等形式,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项目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研究性教学
鼓励教师结合科研工作经验,采用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问题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开展案例教学
支持教师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典型案例,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科研成果教学案例库认定、评选,建立科研成果教学案例库,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
(五)融入实践教学
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典型案例,转化为适合学生参与的实习实践课题;辅导学生课程论文写作,通过复刻经典科研成果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优先推荐学生参与教师在研科研项目,由导师一对一指导,从选题论证、方案设计到成果总结,让学生全过程深度参与科研活动,提升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
(六)组织学生科研实践项目
鼓励学生自主申报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校级科研项目中,设立大学生科研实践项目。通过科研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七)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竞赛题目或指导学生将科研项目成果参加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科竞赛进行专项奖励,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
(八)开放科研平台
学校各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各科研平台制定开放管理办法,明确开放时间、开放项目、申请流程和安全责任等,确保科研平台有序开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科学技术处、教务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各院(部)院长(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工作。各教学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工作。
(二)提升师资水平
定期开展科研方法培训、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参与高层次科研项目,提升研究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教学研讨会,拓宽视野,提升研究能力;完善科研激励政策,支持教师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着力提升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打造高素质科教融合师资队伍。
(三)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科研反哺教学项目的经费支持,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成果转化、组织科研实践项目等工作;加大对科研平台建设的投入,改善科研条件,为科研转化教学资源提供硬件支撑;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奖学金等方式支持科研转化教学资源工作。
(四)完善激励机制
将教师科研转化教学资源的工作业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评价体系,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政策倾斜。在课程项目评审、考核中,将教学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的情况作为课程评估的重要指标。对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的教师及团队,优先推荐申报教学成果奖与科研项目。
(五)加强监督评估
以产出的教学资源成果为导向,对各教学单位和教师的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考核和教师奖惩的重要依据;及时总结和推广科研转化教学资源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推动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科研反哺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本指导意见的各项目标,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科研转化教学资源的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山西工商学院
2025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