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习小白”到“持证上岗”
田妍,女,2004年1月生,政治面貌为群众,2021级护理学一班学生,大学四年参加“互联网+”“三创赛”等的大型比赛,考取了“大学英语四级证书”“普通话二级证书”“护士资格证”等。
毕业去向:山西省汾阳医院
寄语:
1. 以严谨为尺,以温柔为度。护理是用专业守护生命的艺术,愿你在每一次操作中沉淀经验,在每一次沟通中传递温度,成长为既能精准执行医嘱,又能温暖患者心灵的合格护士。
2. 在实践中扎根,在反思中成长。不必怕犯错,但要学会从错误中汲取养分;不必急着“独当一面”,先把“基础扎实”刻进每一个细节。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认真对待每一个学习机会的自己。
3. 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坚守职业的初心。护理工作琐碎却意义非凡,愿你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始终记得穿上白大褂的那份热忱,用专业与爱心,成为患者黑暗里的那束光。
求职经历:
从 “怕沟通” 到 “敢倾听”,我在求职中补了堂 “人文课”
如果说别人的求职是 “拼技能”,我的更像 “练胆量”。我天生内向,实习时给患者换液都要在心里预演三遍话术,更别提面试时面对一群考官。
第一次参加社区医院的面试,情景题是 “患者嫌输液慢发脾气,你怎么处理”。我照着课本答 “先解释输液速度的医学依据”,刚说完就被考官打断:“你没看见患者攥着拳头吗?他要的不是解释,是被看见。” 那番话像醒醐灌顶 —— 我忽然想起实习时,有位大爷总抱怨 “护士不关心人”,后来带教老师拉着我陪大爷聊他当兵的经历,大爷渐渐不再发脾气。原来护理的 “专业”,不止是技术,还有听懂情绪的能力。
之后我开始刻意练习:在医院食堂主动和患者搭话,跟着护士长学 “共情式沟通”,甚至把常见的医患场景写在卡片上,对着镜子练表情和语气。第二次面试专科医院时,面对 “如何安抚肿瘤患者的焦虑”,我没讲理论,只说:“我会先递杯温水,听他说‘治不好怎么办’,而不是急着说‘会好的’—— 有时候安静的倾听,比安慰更有用。”“技术能慢慢练,但你愿意‘听’的样子,比任何证书都珍贵。” 原来求职路上,我不仅找了一份工作,更找到了护理该有的 “温度”。
经验分享:
提前15分钟到岗“预习”:每天提前梳理当天负责患者的重点信息(如手术时间、特殊用药、检查项目),用不同颜色笔标注在护理单上,比如红色标“降压药餐前服”,蓝色标“下午2点CT”,避免遗漏关键操作。
用“清单思维”管流程:把输液、换药、测生命体征等常规工作按时间段列成清单,完成一项打勾一项。遇到突发情况(如患者呼叫),先快速判断优先级——紧急情况(如呼吸困难)优先处理,常规需求(如换床单)可在清单间隙穿插完成。
善用“碎片化时间”补知识:把常见药物的配伍禁忌、科室特殊病种的护理要点整理成手机备忘录,在配药等待、患者输液平稳的间隙快速浏览,比下班后“集中啃书”更高效。
用“通俗话”替代“专业词”:给患者解释病情时,把“静脉滴注”说成“输液”,把“低盐饮食”具体到“每天少吃半勺盐,少吃咸菜”,避免因术语造成误解。
“主动告知”化解焦虑:做操作前先说明“接下来要给您抽血,可能会有点酸胀,大概1分钟就好”;操作后告知“针已经拔好了,按压5分钟不要揉”,主动沟通能减少患者的紧张感。
学会“倾听”比“辩解”更有效:遇到患者抱怨(如“输液太慢了”),先回应情绪“我知道您着急,您先别急”,再解释原因(“您的血管比较细,慢一点能减少不适”),避免直接反驳引发矛盾。
不做“闷头干”的新手:遇到不确定的操作(如特殊仪器使用)、模糊的医嘱,一定要及时问带教老师或护士长,“不懂装懂”比“多问一句”风险高得多。
建一本“错题本”:把工作中遇到的失误(如忘给患者测血糖)、学到的新技巧(如快速找到难扎血管的方法)记录下来,每周翻看一次,避免重复犯错。
主动“找活干”但不“瞎帮忙”:在完成自身工作的前提下,主动帮同事搭把手(如协助翻身、整理用物),既能快速熟悉流程,也能和团队建立良好关系,但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不触碰不熟悉的操作。